MBATalk

找回食米的價值

2021-01-27

36歲年輕的林董事長,正在田間和農民討論,二期稻作的秧苗和施用肥料的用量。他關切地詢問,施肥次數能否從三次減為兩次?並同時減少除草劑的使用?林董說服已經90歲,和他爺爺一樣年邁的契作農友阿瑛爺爺,不要再噴灑除草劑,並且說服阿瑛爺爺改變既有的耕作方式,以達到不用再施用農藥的耕作方法。

在彰化二水,不時可以看到林董在田間的身影。他經常踩著雨鞋,在田裡和農民聊天。他是三光米第三代接班人,未跟多數農村子弟選擇進城謀生,林董國中時便開始在田裡工作。他選擇繼承家業,從頭學習企業經營與稻米儲鮮等加工技術。林董表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說服農民減肥減藥、友善耕作。

在他心中,獲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林董擔心主食多元化以後,所帶動的飲食文化改變,會造成許多人不再進食米飯。他擔心食米文化無法被好好保存下去,也擔心農民無法接納他友善耕作的理想,讓土地無法繼續種出精品良米。

1948年,林家於「河壩彎彎,稻米之鄉」的苗栗三灣鄉銅鏡村,以日光、月光、星光三光為名,成立三光碾米廠,為「三光米」品牌的起源。三光米是三代家傳祖業,起源於林董的曾祖父林阿鼎中醫師,他在行醫救人中體會,健康即根基於日常的飲食中。因此,他一邊熱心診療,一邊研究新的碾米技術,四處學習保持米粒新鮮的方法,將新鮮食米與完整營養的生產技術,傳承下去並由其子創業。

2011年,第三代負責人林董從苗栗三灣鄉,到彰化二水鄉現址擴大建廠,為臺灣濁水溪灌溉上游區第一家現代化的碾米加工廠。並於2011年9月正式更名為「三光米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三光米」品牌。

昔日中醫師林阿鼎的仁心,是三光米經營的形象招牌,在三灣當地偶爾還會遇到林董曾祖父當年病人的晚輩,回憶其醫仁醫德的往事。當地人對於林家碾米工廠至今仍保有一份情感,讓三光米的經營擁有最佳的社區基礎。民眾對林老醫師的崇敬和懷念,是開啟三光米的「誠食」基礎。

三光米產地有八卦山的保護,降低颱風和海風的侵襲,山麓下氣候穩定、日照時數均衡,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二水位處於尚未受工廠等污染的濁水溪上游,供予灌溉的水源非常乾淨。濁水溪富含黏質的有機礦物質土壤,使得出產的稻米香Q飽滿,且有黏性。儘管三光米因此而具備有產地的獨特性,但是國內食米市場競爭激烈,連鎖賣場通路強勢,如何在堅持理想下又能擴大市佔率,是林董念茲在茲的要務。此外,與地方磨合並共同推動地方創生計畫,亦是林董需費心琢磨的要事,因為這與他想要規劃執行的「食米產業六級化」息息相關,也是他邁向食米新品種研發的厚實基礎。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