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Talk

鷹架組織的發揮與存續

2020-09-27

「務農前,我是個對生活感到不踏實的房仲銷售員;踏入農業後,我不但擁有自己的生產團隊,更因服務在地農民而為此感到踏實。」

盧會長講訴著自己奮鬥歷程及經驗的當下,很難想像他過去既無農耕學識,也無農業人脈。臺北長大的他,因為父親有農務資源及農場管理經驗,便往雲林務農打拼。

「不只要自己好,希望大家都能一起成功!」深耕六年的盧會長希望透過綿薄之力,來協助更多年輕朋友投入農業。

盧會長盡心盡力的付出,被推選為保證責任雲林縣古坑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總經理,主要協助農民專心做好田間管理,以生產優質農作物。穿梭於聯誼會及合作社的盧會長,滿懷期待做出改變,卻遇上了不少憂心的問題,心中也不禁對成立聯誼會的目的浮現疑問。
 

隨著科技發展及產業結構轉型,農業人口已進入高齡化。從四健會運動、八萬農建大軍培育輔導、漂鳥計畫到百大青農及青農聯誼會的誕生,政府透過一連串政策來協助青農穩健經營、擴大規模,以成為專業生產供應者、農業加工者,亦或是農業產業鏈的經營者。

各縣市成立縣級聯誼會,其中又以雲林為全臺之農產重鎮。在這片到處都是務農前輩的土地上,盧會長認為青農聯誼會最大的功能,莫過於搭建起政府青農間的溝通平台,在聯誼會能讓青農彼此幫忙,得到更多更有力的協助。

為解決產銷問題,不僅需要聯誼會的交流,更需成立合作社以幫助農業發展。盧會長在接下總經理後整頓業務,頂著聯誼會會長及合作社總經理的雙重身分,帶動當地青農的有機市場。
 

產業整合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血,盧會長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一步步將產業規模擴大。透過合作社的制度,減少當地農民的瑣事,以求更專注於田間生產。盧會長秉持著以和為貴的原則,不僅獲取通路商的信任,也順利得到政府標案。

看似成就非凡,可是盧會長就連卸任後對聯誼會仍感到憂心忡忡,這些憂慮包含了調和青農間的人際相處、政黨輪替後的農業政策轉彎應對,乃至上級指導單位運作常規和員工的裙帶關係。

盧會長認為青農聯誼會是一個重要的組織,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長遠的在地農業發展計畫、維持適當的協調空間與正常運作,才能有效的整合青農,為在地農業做出最實質的貢獻。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