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責任編輯:嚴翊文
隨著網路應用的發達、社群媒體的盛行,改變了人們日常的傳播型態。當大量資訊未被辨別是否為真?即被廣為流傳時,便容易造成假訊息漫天飛舞。尤其是常在生活中出現的農業假訊息,會在在影響到民眾對農產品的信心。不過,當政府相關部會站出來闢謠澄清後,消費者是否能重拾已被假訊息損及的信心呢?他們還會保有高度的購買意願嗎?
新進研究顯示,越常透過網路與人互動的消費者,當他們獲悉所得訊息為謠傳後,不太會改變其對該商品的評價。而如果消費者認為商品訊息有趣,且感到與自己切身相關時,即便知道所得訊息不實,仍會去購買該商品。
農業假訊息,你聽過多少?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各類的假訊息,其中農業或食安的假訊息更是層出不窮,像是竹筍有使用中國農藥、殭屍蝦添藥延命、蜂蜜必須加工製造等。這些錯誤訊息只要未經即時且有效的查證,便容易誤導民眾。將這些虛構的內容當作事實,即會造成社會恐慌、企業形象毀損,以及商品銷售量下滑。
官方出面闢謠澄清,就沒事了嗎?
正因為假訊息的猖獗,我們越來越需要即時性的訊息澄清,官方及民間也有越來越多的事實查核或闢謠機制。然而,這樣「闢謠」真的有用嗎?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人習慣於網路互動,當他獲知產品假訊息被澄清後,仍傾向會去消費。這並不表示他對網路訊息和闢謠有信心,而是因為他能在網路上接觸到多元的觀點,因此對所獲訊息的真偽更有判斷力。
對產品越關注的消費者在澄清後會更願意購買該產品
該研究指出,當人們對特定產品有興趣時,或覺得該產品與自身需求越有關時(訊息涉入度高),在假消息被澄清後,再去購買該產品的意願也會越高。反之,訊息涉入度越低的人,因為對該產品的了解不夠充分,容易形成「寧可信其有」的心理,去誤信假消息。同時,該研究也發現,越信任該訊息來源的人,即便消息被澄清為不實謠傳後,仍會相信原本的訊息內容。
在假訊息澄清後不同性別年齡的購買意願也有差異
另外,還有些有趣的發現,例如:女性會比男性更信賴特定訊息來源、高齡者的消費意願不太會受到訊息所左右。這可能是因為多數女性掌控家中食材的採購權,因此會更頻繁地接觸這類訊息,也會對訊息來源有更強烈的喜好;而年長者也許是因為其已有固定的購買習慣,因此不太受到訊息或是澄清所影響。
打擊假訊息,不但需要媒體堅守他們的社會責任,政府和農民組織更應該要積極澄清,但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媒體識讀能力的重視,提高自己對訊息接收的警覺性和辨別力。惟有這三者相互結合,才能有效降低假訊息對社會及企業的傷害!
20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