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責任編輯:嚴翊文
「香腸跟養樂多一起吃會致癌」、「雞肉施打生長激素」,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現許多和食安有關的假訊息,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地被散播,大多會造成大眾恐慌而迅速的擴散,導致相關產業甚至是社會秩序受到傷害。民眾在面對海量訊息時,什麼因素會影響他們對食安假訊息的預防呢?
最新研究指出,民眾在事實查核平台的瀏覽經驗及自己對假訊息的認知程度,為影響假訊息預防行為的主要因素,且事實查核平台所帶給民眾的能力與正直信任感,也會正向地影響民眾對假訊息的預防意願。
那麼多假訊息,到底怎麼辦?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的閱聽習慣也逐漸從傳統的廣電媒體變成自主選擇影音內容的網際網路。而網路上的訊息,其真實性和專業性相對更難查核,再加上社群演算法造成的回聲效應,導致未經審核的訊息傳播地更加快速。
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總監Baybars Örsek日前表示:在全球許多國家,民眾對主流媒體信任度降低;相反地,民眾對於事實查核組織的信任度近年來正在增加。正因如此,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下事實查核平台更顯得重要。
查核平台的使用友善性是影響假訊息預防行為的主因
研究指出,要提升消費者對假訊息的預防,事實查核平台的瀏覽經驗及消費者的自我認知則非常重要。這意謂著,平台需強化本身的使用友善性,包含資訊內容明確、圖文閱讀舒適等。使用友善性越高,越能促進消費者對假訊息的預防。
要提升使用友善性,便必須讓平台變得操作簡易、可快速查證、有技術團隊或是政府和專家的背書及支持。而公開訊息的查核方式、更正機制,以及保護資料提供者的隱私,都會讓民眾對平台產生「能力」和「正直」的信任感,且會更進一步提升民眾對假訊息的預防。
民眾對假訊息的判斷、自我認知更不能少
除了平台瀏覽經驗外,民眾的自我認知更是影響假訊息預防行為的主因。當民眾越認為自己能夠辦認訊息來源、不誇大或過度解讀訊息、分辨不實訊息,或持續關心食安議題,會越能預防假訊息的侵襲。
而民眾的學歷及居住地,對預防假訊息行為也有差異。學歷越高者,因為擁有更多知識和技能(不一定只仰賴事實查核平台),因此在假訊息的預防行為反而降低;居住於北部的民眾,因為有較多管道能找到相關資訊,相對於中南部民眾也較不這麼積極地去預防食安假訊息。
然而,民眾才是預防假訊息最主要的啟動者,在政府機關及查核平台積極查核抵制假訊息的努力下,我們也應該加強自身對假訊息的警覺性,才能當假訊息終結者!
2022-05-16│
2020-09-27│
20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