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Talk

南國農業新春天

2020-09-27

豔陽高照的四月,屏東內埔田裡黃澄澄的17號金鑽鳳梨,在陽光的照耀下,果肉變得更加香甜。皮膚曬得黝黑的游經理一刻都閒不得,跟著農友一同採收鳳梨,再將他們一顆顆送到消費者手上。

從小在國外求學的游經理,回臺灣後原本想投入自己喜歡的紡織業,但因看到家鄉親友種植的農作物,長期受到盤商的打壓和層層剝削。基於對鄉土的關懷,萌生返鄉為家業做出貢獻的念頭。

透過成立農產品生產合作社,游經理結合內埔農民的力量,將品質優良、價格實惠的屏東農作物運往中北部,交到消費者手中。游經理也同時成立農產品訂購平台,讓消費者能經由網路訂購農產品。2019年更在臺北設立第一家「旺阿來蔬果賣場」,企盼透過網路及實體的通路支持臺灣小農,讓國內在地農業可以永續經營下去。
 

屏東擁有充足的日照、肥沃的土讓,充沛的雨量,四季皆盛產各類農特產品及多種水果。而水果甜度高、口感品質佳,除了深受國內民眾歡迎外,更拓展到國外市場,其中屏東縣農林漁牧的產值就居全臺第二,佔了13%。

游經理家族四代務農,因為父執輩嗅到市場的趨勢,很早就將糧食作物改種水果及檳榔。也因為這樣的轉變,累積起家族的財富。但隨著產業轉變及時代的進步,農作物生產與市場需求的接軌逐漸失調,父親也開始思考怎樣的做法能因應時代潮流,不被市場淘汰。

其實早在2016年,游經理便與在地農民聯合成立老實伯合作社,主要以販售鳳梨及可可為主,期望透過1 + 1 > 2的力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這埋下一顆種子,讓游經理決定自行創造網路平台及實體通路來販售農產品,替農民與家中農產品找到更優化的產銷方式。
 

屏東氣候炎熱多雨、土壤有優渥的養分,再加上內埔農民的齊心合作,除了天時、地利、人合外,通路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要打破傳統,去開創新的農業通路,即便艱辛,但也還是必然。如果游經理不採取變革,不管未來對合作社,又或是家裡的農產品,都無法順應時代的變化與趨勢。

在經營老實伯合作社的過程中,游經理領悟到,產品品質和銷售通路才是主要的問題。合作社社員多以單打獨鬥的作業模式力拼,經常會遇到產量不足或有瑕疵品的問題,很容易就影響到通路銷售。此外,為了改善微薄獲利又多被盤商吸收,合作社也已經轉變為直銷方式,但市場獲利尚未有明顯的貢獻。

游經理深知,這段陣痛期勢必需要渡過,但相信新型態的營運模式,可望創造屏東內埔另一個農業的春天。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