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Talk

智慧農業時代下,青農對物聯網的接受態度

2020-08-10

責任編輯:何柏霖

近年,臺灣的農業發展面臨兩大問題:人力短缺及人口老化。而「智慧農業4.0」計畫的誕生,就是為了要導入新科技(如物聯網)以促進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雖然現代農民使用新科技的比例仍偏低,但隨著青農培育政策的發酵,已有更多的青農願意將新科技運用在農務上。

最新研究指出,若有農民組織、農友與家人的支持,加上對軟硬體廠商的信任,青農使用物聯網的意願將會急遽增加。該研究也指出,青農在使用新科技時,會最重視能否獲得田間決策資訊,其次為研發技術資訊,最後才是市場環境資訊。

為何農民對新科技的接受度不高?

「智慧農業4.0」定位於「智慧生產」及「數位服務」。亦即藉由感測裝置、智能設施、物聯網,以及巨量資料分析的導入,協助臺灣小農應用智能生產及智慧化管理,來突破單打獨鬥的困境。

「先研發,後尋求技術市場」的方式,不僅讓農民需求與企業製造之間產生很大的分歧,農業經濟規模較小、導入成本較高,再加上有資料容易外洩的疑慮和系統間的相容性不足的問題,更讓農民裹足不前。

什麼因素才是青農使用新科技的最大動力?

組織氣氛與管理制度是支持農民採用新科技的關鍵因素,如果在獲得家人和身邊農友的支持下,青農會更樂於採用物聯網感知系統。此一促成因素反映出臺灣的農業結構,以及農務、家庭和社區密切相關的現實,這也顯示出未來物聯網系統行銷時需要借力之所在。

田間資訊是青農運用新科技最重視的資訊

青農最希望穎用新科技來掌握田間決策資訊。其中市場、水土、農政、氣候、病蟲害、專業諮詢,則是青農最重視的前六項農作資訊;反倒是田間即時影像的資料蒐集不被青農所重視。其中原因可能是國內物聯網整合系統尚未成熟發展和普及應用,無法洞悉經該系統長期累積所產生之巨量資料,在後續加值分析後會產生的宏大價值。

物聯網科技目前已經普遍應用於各個產業,但在農業領域卻不如預期順利。這可能與農業所能創造的產值過低,以及小農佔多數為主因,無法投入更多資本於科技設施與應用上。因此,政府若能號召有口碑的設備廠商、電信業者與巨量資料分析廠商,一同成立策略聯盟。相信更能有效地提高農民的使用意願,並且加速國內「智慧農業4.0」的政策落實。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