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標榜「每日手炒黑糖」的老虎堂在社群中一夕爆紅,卻在2018年遭踢爆使用的黑糖是含焦糖色素的濃縮黑糖漿,引發消費者的強烈不滿。
其實,像這樣不實的網路廣告層出不窮,早已不是新聞。廠商播送誇張而不實的廣告企圖吸引消費者,而在事後發現廣告不實時,消費者對於該廠商的品牌印象產生什麼影響?而對其產品的購買意願又如何改變?
新近研究結果就顯示,越常觀看網路廣告的消費者,即使知道廣告不實,對該廣告商品的品牌印象及購買意願,仍不會有顯著變化。
農電商占比雖低但獲利仍可觀
目前各國農產品網路購物佔食品消費額1%,臺灣每年食品消費總額約15,000億元,換算下來臺灣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產值約為150億元,即使比例不高,但平台背後的獲益可是相當可觀。
因此,農產品要搶食這塊網路大餅,勢必得透過網路行銷、數位廣告讓更多人獲取更多品牌及產品的相關資訊。
廣告不實的狀況層出不窮
廠商透過廣告傳遞品牌形象、產品資訊的過程中,各家品牌會大力強調產品優點以吸引消費者購買,但中間是否有過度渲染、資訊名實不符的問題又該從何得知?
光是2017一整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署就查核了高達4,647件廣告違規,足見網路廣告中確實存在著造假與人為操作。
而消費者得知誇大不實的網路廣告後,對該品牌形象、產品購買意願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國人對廣告不實的容忍度較高
以老虎堂此案為例,常觀看網路廣告的消費者,由於他們在意個人內在需求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即使已知悉廣告不實的情形,仍然對該品牌形象持正面態度,也不會產生抵制行為。
而當消費者擁有越高的法律意識,在知悉廣告不實後,則會對品牌形象打折,甚至大幅降低購買意願。
然而,因為此案廣告不實的部份較無涉及食品安全層級,故消費者仍給予老虎堂較為寬容的回應。
外在因素亦影響商家品牌形象及消費者購買意願
除此之外,居住於南部地區的消費者由於長期受到南北政經資源不等的對待,再加上南部民眾行事風格較為直來直往,所以碰上網路廣告不實的情況時反應,也會比北部消費者更加強烈。
再來,若是將年齡做劃分討論,相較於31-40歲的消費者,51歲以上的消費者因為長期養成固定購買習慣,對產品已經累積忠誠度與依賴性。故即使遇到廣告不實的情況,他們對商家品牌依然存有較正面的印象及觀感。
拜現今網路蓬勃發展之賜,消費者透過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就能獲得食品的資訊,進而誘發購買行為。除了提供消費者有用的資訊,對品牌端來說,社群媒體網絡的便利性更提供一個快速曝光的管道,因此在提供消費者各項網路廣告時,品牌或商家是否正確如實地傳遞消費者資訊顯得格外重要。
同時,若身為消費者,也應對於誇張而可能不實的廣告時時抱有警惕與戒備之心,以免日後在面對透過廣告購買的產品時有所疑慮,又或是產生麻煩的爭議。
2020-08-10│
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