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3
為了配合政府推行2025非核家園,農委會以「農業為本、綠能加值」為本,在臺灣農業區域尋覓可協助發電的場所。不管是溫室、菜園的屋頂,或是養豬場的沼氣再利用等,都是可利用的場域。而對養殖面積最大的臺南市來說,則可以在養殖魚塭上〝種〞綠電,也就是所謂的「魚電共生」。
在看似漁業與綠能雙贏之下,南縣區漁會總幹事陳崇德點出,魚電共生仍存在有許多問題。南縣漁會下的七股漁民大多為魚塭的承租戶,只要廠商說服地主同意,即使漁民不願意,也只能迫於無奈而答應。即使答應,也會因為承租方和綠能工程方的不同,讓漁民遇到問題而找不到人處理。
此外,因為七股以生產文蛤和虱目魚為主,文蛤需要大量的光合作用才能生長快速,如果遮住40%的光量就會影響到文蛤的生長。政府有提出研究數據,但信度與效度仍有待商確。再者,因為七股靠海,容易有鹽害問題,如果太陽能板、電源轉換器設施等受到鹽害,在這些綠能建設底下的漁獲,是否也會產生食安的問題?
即使有法規限定魚電共生面積的比例為6:4,但種種不確定的因素,仍會讓漁民有所疑慮。人民及生態團體沒能匯聚足夠反對綠能的聲量,這時政府更需傾聽在地漁民的心聲,解決他們心中的疑慮。先嚴謹評估地方種植綠能的可行性後,再去執行,才能達到政府、人民及生態三贏的未來。
2020-05-13│
2020-11-24│
20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