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責任編輯:彭思伃、王挺安
農場工程師?是開心農場的維修人員嗎?不是,其實是運用科技結合農業,讓農作能夠更順利種植。農業的產銷需要許多技術和經驗,蔡宜修以一個青農的身分去分享他一路走來的過程。
蔡宜修年輕時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位農夫,當時的他一心只想當個Boss,他先跑去了批發市場賣菜,但最後卻是失敗收尾,後來他又換過了很多工作,才領悟到當年的失敗,是源於沒有經驗。後來當送貨學徒跟重歸批發市場的過程中,讓他了解到作物生長的特性,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回家務農。
回家務農可是一個冒險的決定,因為,他又得從零開始累積經驗,但時間讓他擁有一套人生哲學,他認為種田要天時地利人和,要「適時、適地、和適種」,種田就像做事一樣,充滿各式各樣的眉角,必須透過經驗去了解天氣變化、產量變化、跟價格變化,獨特的眼光很重要,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廉、人廉我跑」,在別人種不出來的時候,有這樣產品,在別人有的時候,要做得比別人好,在別人也種的好的時候,比別人便宜,在別人便宜時,就要考慮去種別的,沒有必要去競爭 。
除了一般的務農外,他同時也擴大經營團隊,組織產銷班,與各大超市、加工廠合作產銷,並創立生產型農業,他在產銷班上的堅持是:要年輕,因為在未來十年,老農退休將會使農力缺乏,必須得培育年輕人接手,而且B2B的潛力,需要由年輕人打造,十年的挫折使他不斷學習。
這一連串的舉措讓蔡宜修在眾多青農中脫穎而出,獲選為百大青農和農委會十大神農。在未來,蔡宜修希望導入科技化的管理,將農業生產標準化、數據化,並將農業經驗文字化,以科技的力量讓人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能更加順利。
2020-06-03│
2020-05-13│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