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Talk

成為母親與地球的守護者

2020-11-24

責任編輯:何柏霖、黃韋翔

從過去的傳統雜貨店到現今的便利商店,架上零食琳瑯滿目讓人不禁想都放入口中。或許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手上也正拿著一包零食吧?但是,您可曾知曉何為臺灣早期零食的代表?而臺灣零食歷史又是如何演進?除了本身的營養問題,餅乾又有什麼會對我們的環境和身體產生影響呢?不如讓我們跟著台灣優格食品的品牌經理吳沛淳,一起來揭開餅乾的神秘面紗!

臺灣在戰後的50年代,可謂是百業蕭條。平民百姓生活困頓、叫苦連天,連三餐溫飽都成爲一大難題,更別奢望雜貨店裡販售那一顆顆繽紛的糖果和餅乾。就在當時,雜貨店裡的柑仔糖即成為臺灣最早期零食,代表了當時的生活記憶。到了60年代,西式烘焙業開始盛行;再到70年代,臺灣經濟快速起飛,各式各樣的零食開始走進了臺灣市場。一直到80年代,統一集團將7-ELEVEN引進臺灣後,更是打開了臺灣餅乾零食業發展的另一扇大門。

每盒餅乾的包裝都不盡相同,但無論種類和大小,我們在臺灣每年即創造了8,550億個塑料小包裝;而這些被消耗的塑料包裝,竟足以覆蓋整個地球表面,相當驚人。再者,這些包裝爲了達到不透光和不透氧的功能,所以幾乎都是以複合式材料製成,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根據聯合國的資料統計,一年大概有800萬到1,300萬噸的塑膠被丟到海中,倘若不儘快進行塑料減量,那麼到了2050年時海中塑膠的數量將會超越魚的數量,形成不可挽救的生態浩劫。

由於母親身體的因素,被醫生提醒不能再攝入更多的塑料類製品。身為以休閒食品製造為家族企業的吳經理,開始思考可以怎麽減少「過度包裝」的浪費。如何去改變因著便利而對身體,乃至於對環境造成的傷害。追根究底,其實一切都還是要從自己著手,從源頭減縮鋪張浪費。不僅爲了自己,更爲了我們共有的土地盡一份心力。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