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3
從最初返鄉只是想單純養魚,到後來成為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總幹事的陳右穎。
在養了一兩年的魚後,發現每季漁獲的價格都不一樣,深思著該如何改變讓魚貨價格能持平,甚至提升,而不是成為一個「負二代」。進而發現了養殖業的問題點:產業失衡及人口老化。究竟他如何在返鄉短短五年內,發現問題並開始思考改變產業呢?
在兩年前,陳右穎隨農委會團隊,到挪威考察當地養殖漁業。意外地發現,挪威當地捕撈的鮭魚,都有進行加工處理,甚至馬上搭著飛機飛到臺灣好市多來。即使有加工成本和昂貴的空運費用,但其販售的價格竟然還可以比自己養的龍膽石斑更便宜。回國的他,與當地養殖業者切磋後,決定用「食魚教育」的方式,讓民眾能體會到「越在地、越國際」這個道理。
陳右穎開發出屬於在地的三魚文化-樂漁、食魚及慢漁。透過與在地社區的特色結合,讓遊客能在社區邊騎著腳踏車,邊聽著魚塭中水車聲,還能餵食龍膽石斑,並用午仔魚製作一夜干等。藉由休閒活動的方式。讓民眾實際進到魚塭。了解國產魚的實際養殖過程,讓他們理解到這些漁獲的價值,知道臺灣國產魚是非常有水準、有品質的保證。
食魚教育能讓產業更及時地進行調整,除了能產生體驗經濟外,還可以從一級產業調整到二級產業,甚至三級產業。這種加乘效應,也能對返鄉青年產生吸引力。讓年輕人不只是在漁塭中養魚,更能夠投入六級產業中,延伸出更多種可能性。
2020-06-03│
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