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5
說到西螺,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是熱鬧的媽祖廟、西螺大橋,又或是醬油一條街呢?身為西螺媳婦,將軍企業社的林巧珊主任便說到,西螺聞名的不只是水稻與蔬菜和上述的景點,西螺所產的黑豆更是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
大家可能都聽過豆麥醬油(即用黃豆與小麥所釀造),但在1950至1960年代的臺灣,人們最常食用的是黑豆蔭油(黑豆醬油)。要說黑豆蔭油是臺灣最傳統的味道,也不為過!
林主任補充地說,黑豆蔭油的釀造需要使用整顆黑豆,並用陶甕日曬釀造至少120天,使黑豆中的蛋白質分解發酵,油脂轉為香氣,方能擁有天然的芳香與醇厚的味道。
那又為什麼豆麥醬油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呢?林老闆娘解釋,這是因為日治時期,日本人吃不慣臺灣的黑豆蔭油,因此引進他們熟悉的豆麥醬油,豆麥醬油逐漸取代黑豆蔭油,這才造就了文化與風土的差異。
臺灣的大豆產業也經歷過大起大落。光復後,大豆曾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在1960年代,臺灣大豆更達到栽培史上最高峰,栽種面積達到59,665公頃。但隨著產業政策的變革,以及海外大豆開始進入臺灣市場,大豆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廉價的進口大豆與產品幾乎壟斷了國內市場,致使在2011年我國大豆生產面積僅餘54公頃。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獎勵措施與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種植大豆,並成立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我國大豆產業才逐漸回溫。
林主任亦補充,臺灣國產大豆在種植期間是不施灑落葉劑的,待葉子與枝條中的營養成分全部回到果莢,整枝黃化後農民才會採收。也因此,臺灣大豆從種植到採收,須要歷經110天之久。也或許是這樣的慢工出細火,國產大豆所製成的產品,會更富有深厚的韻味。
黑豆作為大豆的一分子,其富含蛋白質、纖維質和多種維生素,對人體健康相當有益。也因此,除了作為醬油的原料之外,黑豆也能被應用在開發多元化的加工產品,舉凡黑豆茶、黑豆蛋捲、黑豆醋、植物蛋白粉等,來滿足持續成長之市場需求。
林主任也積極推動食農教育,帶領雲林地區的中小學學童,瞭解黑豆從種植到製成醬油的過程。這不但可以增進對六級化產業的認識,更可強化孩子們對家鄉文化產業的認同與情感連結。 。
為了讓黑豆產業更永續發展,林主任與產業聯盟積極推動循環經濟。將次級豆轉化為有機肥料,不僅減少了廢棄物,更滋養了土地,打造出永續的農業生態系。
2020-11-24│
2020-05-14│